• <thead id="1ezn3"></thead>
  • 涵容動態(tài) NEWS
   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: 首頁 > 心理培訓 > 涵容動態(tài)
    救命?。∥以鯓硬拍懿蛔霭兹諌??
    Post2020.08.31 Read381

    這是朋友分享給我的真實故事:

    媽媽在開車的時候,4歲女兒忽然驚恐地對她說:“停車!停車!”

    媽媽嚇了一跳,趕緊停下來,問女兒怎么了。

    女兒說:“你差點撞到了我的朋友南南。”

    南南是女兒的想象出來的小伙伴,其他人都看不見的朋友。

    不過,這不是靈異故事,也不是4歲女孩有什么精神分裂。這是童年時期,孩子們就開始豐富利用自己的想象力。


    01我們?yōu)槭裁葱枰胂螅?

    俄勒岡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,大多數孩子和玩偶玩耍時,都會把玩具當成活的生物,給玩偶穿衣服、起名字、喂飯、對話。

    這些都是模擬家長,并通過想象力去實踐。而有37%的孩子,會把這個想象力的游戲更進一步。

    他們發(fā)揮自己的想象,創(chuàng)造出一個看不見的朋友來陪伴自己,心理學家稱之為“幻想伙伴”(Imaginary Friends)?;孟胄』锇榭赡苁峭g人,也可能是他們喜歡的童話、動畫角色。

    人為什么需要幻想?幻想在我們的人生中扮演什么角色?

    從幼兒時期的“幻想伙伴”,我們可以一見端倪。

    幻想的第一個作用,就是對可能發(fā)生的事情進行預演:

    3~7歲的孩子,剛學會辨別物品,但是還不能進行邏輯思維。他們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理解充滿好奇,在這個階段,他們習慣觀察成年人的行為,然后通過想象力模擬場景。過家家、幻想伙伴都是練習的方式。

    曾有一項研究顯示,主動創(chuàng)造幻想伙伴的孩子,在社交力上會比同齡人更優(yōu)秀,在需要同理心、想象其他人狀態(tài)的社交任務上更加出彩。

    幻想的第二個作用,是緩沖負面情緒的沖擊:

    擁有幻想伙伴的孩子,大約有四分之一都經歷了關于“分離”的重大變故:父母離異、和自己關系親密的親人過世等。

    幼小的孩子還不能接受失去至親,通過幻想伙伴緩沖這份失落。

    “幻想伙伴”并不是一種疾病,即便是3~7歲的孩子們也能分清幻想和現實。77%的孩子在采訪當中,承認自己的幻想伙伴不是真實存在的;40%的孩子甚至主動分享,是自己創(chuàng)造出這樣一個角色。

    大部分孩子在7歲左右,逐漸對幻想伙伴失去興趣,不再每天花時間沉浸在想象世界。


    02 這是我唯一的棲息地,但它每天都在吞噬我……

    即便是成年之后,想象仍起到幼年時相同的作用:預演和情緒緩沖。

    有一個寫小說的朋友告訴我,他會想象出筆下每個角色的長相、語調和脾氣。他會想象自己和角色對話、角色和角色之間說話。

    他也曾花時間去想象自己的人生,比如,在自己的人生岔路口做出了不同的選擇,那么他會有什么樣的人生、結交什么樣的朋友。

    想象,可以幫我們體驗沒有過的人生、讓我們成為不能成為的自己。沉浸在幻想世界時,我們是快樂的。

    然而,過度沉浸在想象世界,會消耗掉我們的精力,讓人痛苦焦慮。

    在相關的論壇,有個女孩說,自己的存在就是浪費空氣:“幻想世界是這世上唯一讓我覺得安心的地方,但是,我知道它每一天都在吞噬著我。我不敢和別人說話,不敢在人群呆著,不再有朋友,也沒有社會履歷,現在我只想變回一個普通人……”

    他們有強烈想完成的愿望,但是,他們只在幻想世界里完成。當從幻想世界退出來后,他們并不覺得快樂,只覺得壓力沉重、更加疲憊。

    以色列教授Eli Somer在2002年提出這個概念:適應不良的白日夢(Maladaptive Daydreaming),又被稱作過度白日夢,是一種能量吸收性(absorbtive)的幻想行為。

    幻想者花大量時間沉浸想象,常常主動沉浸在幻想世界當中,并逐漸上癮。

    但是,幻想者一旦停止想象回歸現實,感受到生活和想象的落差,反而會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,身心十分疲憊。

    適應不良白日夢沒有被正式收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(DSM-V),而是被看做焦慮癥、多動癥和強迫癥的并發(fā)現象,但是許多心理學家認為,應當把適應不良白日夢當做單獨疾病對待。

    有不少人在生活受到影響、覺得十分痛苦,在網絡求助之后,才知道適應不良白日夢的存在。


    03成年后的幻想世界:不幸者的容身之地

    2012年的一則統(tǒng)計顯示:18~85歲年齡的白日夢上癮者當中,白日夢的頻率和生活滿意度、個體孤獨感、社會支持都息息相關。

    在這個人群當中,四分之一的人曾經歷過重大創(chuàng)傷事件。

    總得來說,越是孤獨、受到的社會支持越少,就越容易白日夢上癮。

    同樣是情緒緩沖機制,為什么幼年時候的“幻想伙伴”是健康的、甚至有益的;但是成年之后的幻想世界,反而“有毒”呢?

    首先,白日夢上癮者缺乏外部的社會支持。

    幼年的時候,即便我們不主動,也會一定的社會支持。在幼年時候,孩子在經歷了重大創(chuàng)傷之后,除了“幻想伙伴”,孩子們也會收到其他成人的安撫照顧。

    這些社會支持能讓我們不必過度依賴幻想。

    有一個19歲的白日夢上癮者說,她90%醒著的時間都在做白日夢。在白日夢當中,她活潑、熱情、喜歡和朋友一起出來玩,但是現實生活中,在同學聚會當中多呆5分鐘都覺得如坐針氈。

    她也不知道自己從什么時候起,再也沒有朋友主動關心自己。

    隨著逐漸長大,我們能獲得的社會支持完全取決于自己的態(tài)度。缺乏社會支持,我們很容易把幻想當做緩解情緒的唯一解決方案。

    其次,從普通的做個白日夢,到不良適應,是一個漸進上癮的過程。

    白日夢上癮者們,并不是一開始就每天只活在幻想世界當中的,而是一個逐步沉迷的過程。

    我們對“不良適應白日夢”缺乏了解,所以允許自己花時間去做白日夢,即便是多花了一點時間,也不覺得有什么大不了。

    我們很容易在白日夢當中獲得愉悅感,這種短期的情緒獎勵讓我們更樂于投入其中。

    然而,越是在白日夢里面花時間,我們在實際的學習、工作、人際、家庭維護越會做得差。巨大的反差,很難不讓我們屈服在白日夢的誘惑當中。

    不良適應白日夢是一種強迫性重復

    適應不良的白日夢是一種強迫性重復(Obsessive Repetition)。

   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,人們會固執(zhí)地重復一些活動,讓自己多次重溫自己的某種創(chuàng)傷情緒。即便是我們明知這些選擇和理性背道而馳,即便是這些行為終歸會傷害到我們自己,但是我們仍無法控制自己。

    比如,曾不滿于父母強權管教的孩子,長大后會忍不住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;

    比如,經歷過突發(fā)事故的人,即便是過去很多年,也總會時不時回顧當時發(fā)生的事情。

    強迫性重復是一個提醒標識,給我們指出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哪里。

    一旦你意識到原來是有未解決事件,你也會注意到,白日夢的內容也在自我重復。

    心理學當中有一種治療方法,“積極想象”(Active Imagination),就是通過讓主動來訪者和想象中的人物溝通,從而探索內心需求、達到愈療目的。

    從白日夢當中,我們可以直白看到內心最渴望的東西、最急迫解決的事情。

    在我們的白日夢當中,我們往往都會扮演某一類角色,比如一個照顧者、拯救者、明星、神秘的幕后推手,或者其他角色。

    其他人在白日夢里配合我們的方式,往往也是遵循相似的軌跡:我們想讓他們害怕、做出退讓,或者想讓他們終于對自己說一句贊美。

    曾有一位30位的患者,曾在10歲的時候目睹母親從高處跌倒,摔成重傷。長大之后,她的白日夢中她總是一個細心的照顧者,能夠讓所有的人都獲得幫助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場景不斷升級,但是本質卻總是一樣。

    未解決的答案都藏在每一次重復的白日夢當中。

    然而,問題只有在現實中才能被解決。

    加繆的小說《工作中的畫家》里,Jonas是公認極具潛質的畫家,然而,他在成長為大畫家之前,就已經被這種期待拖累:他期待做出“最完美的畫作”,但是不敢在“不完美的時機”動筆。

    他在陰云的夜晚幻想天上的星星連成一條線;他在冬日來臨的時候,幻想畫一幅春暖花開的畫卷。

    有一天當他累到了,醫(yī)生告訴他“工作壓力太大”的時候,他其實三個月在畫板上只寫了一個意義不明的單詞。

    在夢境里的耕耘,沒辦法在現實中收獲。

    即便是現實殘酷,即便是頭破血流,讓真實的自己體驗真實的世界,才是“活過”的痕跡。

    国产毛片中文精选,日韩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,久久久久国产黄色网站,精品一区二区东京热
  • <thead id="1ezn3"></thead>